东农人专题网

当前您的位置: 首页 > 东农人专题网 > 正文

【东农人】2019年东北农业大学“突出贡献奖”获得者:张淑珍

发布日期:2019-12-23 发布机构: 责任编辑:李慧姝 阅读次数:

勤勉敬业,勇挑重担,无怨无悔,甘于奉献。他们让芳草沐浴春晖,让桃李吐露芬芳,或躬耕三尺讲台,或奋战科研战线,或服务师生、保障运行。他们不只是传授知识的辛勤园丁,更是总书记所说的“塑造学生品格、品行、品味的‘大先生’”!

——致东北农业大学“突出贡献奖”获得者

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张淑珍,2002年留校任教至今,始终致力于大豆抗病遗传育种的研究,为大豆育种提供抗性资源,目前已主持、参加培育“东农号”大豆新品种20个,授权新品种保护2项,主持“十三五”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、“十二五”国家科技支撑计划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(8项)等30项;在Journal ofExperimental Botany、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,主编、参编著作及教材8部;获得省科技一等奖、二等奖6项;获霍英东青年教师二等奖,省青年科技奖,王金陵青年科教奖,黑龙江省“新长征突击手”等荣誉。

今年,张淑珍获得东北农业大学“突出贡献奖”,她凭借对科学的执著追求,始终坚守着王金陵先生“一手出品种,一手出论文”的教导,带领团队对大豆抗病遗传育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。

二十年,坚守科研梦想

张淑珍自博士期间开展大豆抗病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,从分离病原菌开始,到生理小种鉴定、动态监测,用分离出的小种进行抗病及耐病鉴定,把鉴定结果公开发表,为育种家们培育高产、抗病的大豆品种提供了重要翔实的依据。

科研的魅力就在于对未知的探索,反复的实验试错是通往新知的必经之路。正是对科研的热爱,张淑珍在工作中充满热情、全心投入,成就的背后是多年来的坚持和担当。

在大豆抗病领域,鉴定抗性资源最基础也是最困难的步骤是分离病原菌,由于在分离培养过程中易感染其他杂菌,导致大豆疫霉菌分离起来成功率很低,所以采集利用新鲜的病株是成功分离的关键。张淑珍带领团队每年都要到建三江采集病株,为了保证大豆病株是新鲜的,争取宝贵的实验时间,他们必须连夜赶回实验室,夜以继日地分离病原菌。

近年来,张淑珍带领团队对大豆抗疫霉根腐病分子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,为大豆抗病分子育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。

严谨治学,用实际行动影响学生

从教十几年,张淑珍坚持授之以鱼,并授之以渔,不仅传授知识,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术精神。她用实际行动引导和感染学生,形成了传统务实的学术风气,她常对学生说,“科研必须是严谨的,如果你做的实验不规范,是得不到结果的,我希望你们在研究生或者博士期间能够做出东西来,将来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”。张淑珍会组织同学们每周汇报一次试验进度和一篇文献分享,规律的学习让学生们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张淑珍有很繁重的教学、重点实验室管理和学科建设任务,但她还是抽出时间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课题,从课题的前瞻性、可行性、科学性的宏观设计到解决实验中的具体问题都亲力亲为。在指导学生论文写作上,她不仅修正论文的设计,也会仔细核对检查每一个细节甚至是标点符号。这样的严格要求和细心引导,张淑珍的学生们从对科研好奇向往的本科毕业生成长为做事严谨、有明确科研方向研究生、博士生。

张传忠是张淑珍老师的博士生之一,他对张老师的培养充满了感激,“她是严厉的老师,但她对学生认真负责,科研上给予我们很大的支持,是一个好老师。”

对张淑珍来说,作为一名教师的意义就是不忘初心,坚守梦想,在科研的道路上继续探索,为祖国培养出bwin体育app_bwin体育-【官网认证】@的优秀的科研人才。

(报道/李慧姝)

黑ICP备05001969号 本站版权归东北农业大学所有,未经许可,谢绝一切转载。